• 学校主页

  • 专题首页

  • 专题要闻

  • 上级精神

  • 校内通知

  • 基层经验

  • 先进典型

  • 工作动态

  • 学习园地

学习园地
当前位置: 专题首页 >> 学习园地 >> 正文

做改革创新生力军 为交通强国添动力

发表时间: 2023-09-15 09:16


关于交通这个主题,我们能讨论点什么呢?我们就从身边乘坐的交通工具说起。大家出行都会选择哪些交通工具?共享单车?公共汽车?地铁?高铁?飞机……嗯,看来需求不同,大家选择的交通工具也不尽相同。

我的家乡在宝鸡,2013年西宝高铁的贯通大大缩短了西安至宝鸡两座城市的时空距离,170多公里的里程仅需45分钟。而让我选择用高铁作为交通工具往返于西安与家乡之间的理由,不仅仅是它的舒适快捷,还因为它是“中国一张亮丽名片”,还被“一带一路”沿线20国青年评为中国的“新四大发明”之一,这令我无比自豪。2007年以前,我国没有一条高铁,而到2017年底,我国高铁里程已达2.5万公里。从无到有,震惊世界。在高铁的线路、设备和机车车辆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,特别是中国标准动车组的上线运行,标志着我国拥有了一套具有完整而又成熟,同时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技术。这些成绩的背后,是一个个默默奉献、不断创新的群体,而他们就是中国高铁人。正是他们用“产业报国、勇于创新、为中国梦提速”的改革创新精神,使中国高铁走向世界,夯实了我国交通强国的根基。

我们交通院校的学生,未来将步入的行业主要面向公路、地铁和铁路,我们应该以他们为榜样,学习他们改革创新的精神,做改革创新生力军,为交通强国添动力众所周知的,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,“惟创新者进,惟创新者强,惟创新者胜。”

一.改革创新是时代的要求,是交通强国的第一动力

新时代下,我们感受着城市的瞬息万变,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将城市框架不断拉大,在不同城市之间传递着浓浓的现代气息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中国迈入了“交通大国”行列。仅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例,“十二五”期间,中国总投资高达12.5万亿,高铁里程、高速公路里程双双排名世界第一。上千公里的距离,高铁出行办事“当天打来回”,已经成为大多数中国城市的常态节奏。

然而“交通大国”的建设规模虽然庞大,成果显著,但我国还不是“交通强国”。由于人口基数等众多原因,道路拥堵、高速慢行、交通服务质量参差不齐;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不够均衡,公共交通吸引力有限;交通智能化还处在摸索阶段等问题依然突出。我们要想从“交通大国”迈入“交通强国”,没有捷径可循,必须占领创新高地。

交通强国离不开创新,更离不开“创新型”人才。2017年两会时,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答中外记者问题时说:我们既需要培养爱因斯坦,也需要培养爱迪生,也需要培养鲁班,我们都需要。”职业教育培育的正是“鲁班”。那么,作为交通院校的学子,高职院校的一分子,新时代下我们应当如何做,才能成为改革创新的生力军,为交通强国添动力呢?

二.做改革创新生力军,为交通强国添动力

1.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。

我是一名即将毕业迈入交通行业的05后高职学子,平日在享受科技创新带来便捷生活的同时,也感到了肩上的重任。改革创新首先要求我们自觉增强改革创新的责任感。即:不甘落后、奋勇争先、追求进步、推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。然而在时代大潮中,有人选择安于现状、不思进取、随波逐流,有人则意气风发、力争上游、拼搏进取。现实中就有这么一位同龄人,值得我们去学习——他叫王绍贺,是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航空电子设备维修专业2015级学生,被誉为学校的“科创之星”。在校期间,他申报的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有50余项,授权4项,其中他研发的无人机,已经在农作物保护、高压线巡检等领域应用,眼下他正在研发一款混合动力的无人机,以解决目前市场上无人机普遍续航能力较差的问题。王绍贺在创新中实现了人生的价值,践行了新时代下青年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与责任。

其次,要树立敢于打破陈规的意识。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“磁悬浮列车”吧,那运用在汽车上的“磁悬浮轮胎”呢 “磁悬浮轮胎”从梦想向现实转变的发明者是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4级学生拜尔克·拜布提。他用磁铁的原理发明出轮毂与外胎间有2厘米间隙的“磁悬浮轮胎”,行驶中轮毂不转外胎转,使轮胎拥有双重动力、双重刹车能力,同时能减少油耗、提高安全性。拜尔克·拜布提一直痴迷磁铁,喜欢研究汽车、磁铁的他萌生了一个念头:这项技术能不能运用到汽车上呢就是这样一个大胆的突破与尝试,使得该项发明在他读大二那年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《实用新型专利证书》,在不久的将来一些新能源汽车上很可能会使用这样的新技术。

陈规最易束缚人的思维和手脚,但创新创造的过程往往充满艰辛。作为交通学子,令我更为敬佩的还属修建“现代世界七大奇迹”之一最长跨海大桥——港珠澳大桥的中国交通人“路漫漫其修远,吾将上下而求索”的勇气。

三是作为交通领域改革创新的生力军,我们还要有大胆探索未知领域的信心。港珠澳大桥之所以受到外界广泛关注,主要就是因为一个字:“难”。其工程体量之巨大,建设条件之复杂,都是以往世界同类工程没有遇到的。一百多年来,全世界都没有找到特别好的方法将外海沉管接头合拢,最后还是中国工程师经过4年的研究和攻关,找到了办法。2017年5月2日早上,最后一节沉管的安装开始了。按照传统的方法,完成这项安装至少需要8到10个月。但在新方法的指导下,实现贯通仅用了一天!功夫不负苦心人。经历7年的建设,2017年7月7日,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。

中国工程师用这份优秀的答卷向世人证明:很多事情,我们自己就可以做到!

创新就是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,就是不惧风险,具有强烈的创新自信。我们只有常为新、敢创造、不等待、不观望、不懈怠,勇做创新生力军,才能为交通强国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

2.提高创新能力本领

任何一项创新,都是站在前人积累的专业知识之上的。因此作为一名未来的交通人,要把“交通强国”的责任扛在肩上,做好改革创新的生力军,就必须从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入手,把修路、造桥的专业搞懂搞精,成为交通行业的“明白人”。决不能好高骛远、空谈改革、坐论创新。

有了坚实的创新基础,创新思维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。对于我们高职生来说,参加各种技能竞赛、创新大赛是激发创新思维的最佳途径。在竞赛中,与一些“异想天开”同学一起研究问题,创新的火花不断迸射,使自己的思维灵活开放、发散多维,便于形成勤于思考、善于发现的良好习惯,为进一步投身创新实践打好坚实基础。

人常说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”。作为一名即将毕业迈入交通行业的高职学子,三年的大学生活不仅使我学到了职业技能,还使我懂得“实践出真知,实践长才干”的道理。学校定期进行的“实训”和“实习”,是我们体悟改革创新精神,增强改革创新意识,锤炼改革创新意志的最好移动课堂。有利于我们更好适应社会,积极投身于交通强国的历史新征程。

亲爱的同学们,我们处在年轻人可以展翅高飞、尽情畅游的全新时代。这个时代给青年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,草根和精英在同一起跑线奋斗。作为高职学子,我们应当借助这样一个时代和平台,不要妄自菲薄,觉得自己别人低一等,而应该乘风破浪、积极进取、刻苦钻研,努力提升自我,弘扬中国精神,做改革创新生力军,为交通强国添动力!让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渐行渐近。指导教师:贾宇

上一条:携笔从戎边关去 不改我辈红颜色 下一条:我的青春之梦:建筑与梦想的交织旅程

陕ICP备16020269号-1号    Copyright2005 金沙集团游戏登录(中国)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